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运行)
 首页 | 中心简介 | 平台建设 | 学术动态 | 科研团队 | 项目成果 | 实验室建设 | 人才培养 | 资源共享 | 研究院首页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中心简介>>正文
 
协同中心的发展目标
2019-09-20 16:58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以国家和东盟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中的重大协同创新研究任务为牵引,以服务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实践和理论创新重大需要为宗旨,提升科研、学科、人才“三位一体”创新能力,优化国际问题研究全方位创新环境,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集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智库建设、体制创新于一体,世界一流的区域发展理论创新高地、政策咨询智库和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中国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使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目标


(1)科学研究,世界一流的区域发展理论创新高地

    3部1省的共同支撑将在科研上体现创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商务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作为核心支撑单位,将以下达科研任务的方式,实现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有机衔接,在此基础上,通过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军内与军外相结合,以“会诊”模式组建科研团队,组织实施中国-东盟关系领域协同创新研究项目,明确任务、联合攻关,形成区域发展急需、维护国家安全、惠及民生、服务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重大研究成果,体现出需求性、改革性、创新性和系统性,促进广西大学科研、学科、人才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建立知识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打造中国高校特色新型智库。

(2)学科建设,建成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国家特色学科

    协同创新中心共有核心成员高校7所(包括国防大学),参与高校5所。协同高校既有985国家一流高校和国家重点学科、也有军事院校、211和地方高校及特色学科。以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在研究的过程中,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创新研究成果,形成新学科课程基础,有计划地举办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接受国内外同行研究人员参与相关项目研究,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努力将创新中心建成本学科的全国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高地。

(3)人才培养,国际知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7校2院、2央企”的协同机制,并有5所高校作为成员单位加入,实现人才培养“需求与供给”对称,可以建立跨国家、跨学科、跨学校、跨领域的人才培养平台,凝聚或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通过创新项目研究和吸收多学科领域专家的参与开发,组建国家级创新团队,培养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围绕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和相关学科学位点建设,培养高级经济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人才,使其成为全国相同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及其升级版和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国家战略服务;向社会有关业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使其成为全国面向东盟开放的专门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平台“东盟特色”和“小语种”支撑,建设高水平留学生培养基地,规划建设中国-东盟大学,为东盟国家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4)智库建设,国际著名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团队的组建涉及党、政、军、学、研、企各行业,既有理论研究人员,又有实践部门的案例支持,科研成果的决策应用性将更加突出。通过协同创新项目和承揽应用或实际业务部门的委托研究课题、吸收中国-东盟研究领域的工作人员参与合作研究、派遣专兼职研究人员担任实际工作部门顾问等措施,面向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中国-东盟合作相关领域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建成中国-东盟研究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

(5)体制创新,建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试验田

    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作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可以为人文社科领域科学研究开设试验田。通过建立协同创新项目研究人员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妥善平衡各方责任权利关系,不断探索协同创新机制,在探索广西大学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关闭窗口
国际学院 | 中国-东盟信息港大... |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 | 改革开放40周年网... | 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 | 中国商务部网站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网站  地址: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